当前位置:首页 >betway88.net >《科学时评》>正文

“一元剧场”如何浸润乡村沃土?

 2025/10/22 14:42:57 《科学时评》 作者:农民日报 我有话说(0人评论) 字体大小:+

渭南、曹县、杭州等地的成功实践,其意义远胜于单一演出的成功,不仅探索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、实现其普惠性与可及性的新路径,也为提升社会整体文化素养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奠定了广泛基础。

在陕西省渭南市、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等地,群众仅花一元钱就能在剧场观看一场“大戏”。在浙江省杭州市的万兴村,村民只需通过手机投票,最受欢迎的十个剧目直接在家门口上演。这些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,以接地气的表达、实打实的优惠,打破文化艺术的传播壁垒,推动文化惠民从“单向输送”走向“精准对接”,赢得村民点赞和社会关注。

这些文艺活动为何能在乡村叫好又叫座?从内容供给看,送往基层的剧目多为本土剧种,杭州的越剧、渭南的秦腔、曹县的山东梆子,这些植根于地方文化土壤的艺术形式,以熟悉的乡音乡韵、代代相传的故事桥段,唤醒村民深藏的文化记忆。从村民需求看,物质生活的富足正推动精神文化需求的升级,村民对文化生活的期待已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“优不优”。过去,基层演出少、群众看戏难看戏贵,戏迷想看戏只能四处打听跟着剧团跑。如今,不仅看戏票价只一元,还能在家门口挑戏看,这种需求的释放,既为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提供了广阔市场,也厚植了戏曲等艺术文化的传承土壤。

长久以来,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面临诸多现实挑战。一方面,部分地方剧团,特别是那些自收自支的院团,长期面临“演一场亏一场”的窘境。运营成本高、票房收入有限,使得其生存举步维艰,一度导致“剧团无戏可演、群众无戏可看”的恶性循环。另一方面,高水平文艺人才缺乏、本土文化骨干老龄化、青年外流、技艺失传等严峻现实进一步加剧了文化传承的发展困境。此外,文化资源内容单一,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等也制约着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的进程。

渭南、曹县、杭州等地的成功实践,其意义远胜于单一演出的成功。这些活动为艺术传承注入了活水源泉。常态化演出让剧团能直接获取市场反馈,哪些剧目上座率高、哪些桥段最打动人心、哪个角色最受喜爱,这些第一手数据成为剧目优化的“指南针”。比如,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根据观众反馈,组织创作《寸土不让》等现代花鼓戏,并不断拓展创新演出形式和剧目类型,就是“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”的创作实践。同时,持续的演出机会让青年演员在舞台上快速成长,避免了老艺人退休、新人才断层的困境,让老祖宗留下的“好东西”在当代乡村重焕生机。进一步来看,此举不仅探索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、实现其普惠性与可及性的新路径,也为提升社会整体文化素养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奠定了广泛基础,并成功构筑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圈。在这一有机整体中,政府、社会力量、文艺团体与观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,而是同频共振的伙伴。政府高效落实了文化惠民,社会力量彰显了社会责任,文艺团体赢得了生存与发展的舞台,观众则在家门口享受到了高品质的文化滋养。

也要看到,当前乡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依然不足,供给内容与农民真实需求之间有时存在脱节现象,部分送下去的活动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、不同年龄层次群众的实际偏好,导致供非所需。值得一提的是,近期,中央宣传部、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《“文艺赋美乡村”工作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明确提出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、便于参与的文艺服务,要求面向农村老年人、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,组织开展戏曲演出、艺术普及等活动。这一方案的出台,为破解供给错位、服务断层等问题提供了政策指引,也让乡村文化振兴有了更清晰的路径。

让文艺持续赋美乡村,还需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,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。在艺术传承上,要坚守古典性与创新在地性并重。既要保护传统戏曲的唱腔、身段、程式等核心精髓,避免“为创新而创新”的异化;又要结合新时代乡村风貌创排新剧目,用现代题材拉近与青年的距离,借助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媒体平台,将戏台搬上手机屏幕,用“戏曲+剧情”“戏曲+互动”的形式吸引年轻观众。在人才培育上,要构建“引进来”与“沉下去”的双轨机制。一方面,通过提高待遇、搭建平台,吸引城市文艺工作者定期下沉基层;另一方面,为民间艺人、本土创作者提供专业培训与资金支持,鼓励他们创排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。在服务模式上,要打造“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群众主体”的多元体系。除了送戏下乡,还可支持建设乡村小剧场、文化礼堂等固定场地,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发展,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;同时,通过线上问卷等方式精准掌握群众需求,让文化服务真正按需定制。

当年轻的戏曲演员不再发愁生计,当台下观众跟着台上一起哼唱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,更是文化根脉在乡土间的延续与生长。乐见越来越多的文艺星火能够点亮乡村,激活基层文化生态,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文化力量。(王文珺)

版权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